图片
细读经典栖心图书馆图片
《肇论·物不迁论》四原文摘录
是以如来因群情之所滞,则方言以辩惑;①乘莫二之真心,吐不一之殊教。②乖而不可异者,其唯圣言乎!③故谈真有不迁之称,导俗有流动之说。虽复千途异唱,会归同致矣。④而征文者闻不迁,则谓昔物不至今;聆流动者,而谓今物可至昔。⑤既曰古今,而欲迁之者,何也?⑥是以言往不必往,古今常存,以其不动;⑦称去不必去,谓不从今至古,以其不来。⑧不来,故不驰骋于古今;⑨不动,故各性住于一世。⑩然则群籍殊文,百家异说,苟得其会,岂殊文之能惑哉?⑪是以人之所谓住,我则言其去;人之所谓去,我则言其住。然则去住虽殊,其致一也。⑫故经云:“正言似反。谁当信者?”⑬斯言有由矣。⑭何者?人则求古于今,谓其不住。⑮吾则求今于古,知其不去。⑯今若至古,古应有今;古若至今,今应有古。今而无古,以知不来;古而无今,以知不去。若古不至今,今亦不至古,事各性住于一世,有何物而可去来?然则四象风驰,璇玑电卷,得意毫微,虽速而不转。⑰
图片
注释
① “是以如来因群情之所滞,则方言以辩惑”:滞,迷惑。则,依照。方言,方便之言。所以佛陀,顺着众生迷惑的情况,用不同的方式来教化。
② “乘莫二之真心,吐不一之殊教”:乘,凭借。莫二,动静不二。不一,去留不一。佛陀凭着动静不二的真心,说去留不同的言教。
③ “乖而不可异者,其唯圣言乎”:乖,差异,不同。语言有差异,而道理无差异,只能是圣人的言教吧。
④ “故谈真有不迁之称,导俗有流动之说。虽复千途异唱,会归同致矣”:所以,佛教的真理是“不迁”,为引导众生而说“流动”。虽然有许多不同说法,但会归起来是一个道理。
⑤ “而征文者闻不迁,则谓昔物不至今;聆流动者,而谓今物可至昔”:征文者,执泥于语言文字的人。执泥于语言文字的人,听到“不迁”,就认为过去的事情不会到今天;听闻“流动”,就认为现在的事物可以回到过去。
⑥ “既曰古今,而欲迁之者,何也?”:既然,过去的事物住于过去,现在的事物住于现在,而执于常情的人,想要迁“今”为“古”,是为什么呢?
⑦ “是以言往不必往,古今常存,以其不动”:所以言往不必往,古今各自常存,因为事物是不变动的。
⑧ “称去不必去,谓不从今至古,以其不来”:说去不必去,不从今以至古,因为现在的事物是不会回到过去的。
⑨ “不来,故不驰骋于古今”:不来,即不迁。不迁,所以事物不会趋走于现在和过去之间。
⑩ “不动,故各性住于一世”:不动,也即不迁。不迁,所以事物之本性各住于一世。
⑪“然则群籍殊文,百家异说,苟得其会,岂殊文之能惑哉”:群籍,佛经。百家,诸论家。佛经中文句不同,诸论家对动静关系的描述也不一样,但是如果能够真正领会佛陀说教的本意,怎么会被不同说法迷惑呢?
⑫“是以人之所谓住,我则言其去;人之所谓去,我则言其住。然则去住虽殊,其致一也”:所以,别人说“住”,我就说“去”;别人说“去”,我就说“住”。说法虽然不同,但是主旨是一致的。
⑬“经云:'正言似反。谁当信者?’”:出自《普曜经》卷七:“正言似反,谁肯信者?”正话反说,谁会相信呢?
⑭“斯言有由矣”:这句话(指“正言似反,谁当信者”)是有道理的。普通人不能领悟动静不二的道理,所以疑而不信。
⑮“人则求古于今,谓其不住”:人们在现在寻求过去的事物而不可得,所以说事物不是静止的。
⑯“吾则求今于古,知其不去”:我则因为在过去寻求不到现在的事物,而知道现在事物是不能回到过去的。
⑰“然则四象风驰,璇玑电卷,得意毫微,虽速而不转”:四象,四季。璇玑,北斗七星。四季轮回,北斗星运转。但是,如果稍微领悟到一点“物不迁”的道理,就会知道,事物看起来是流动变化的,实际上并没有流转变迁。
图片
-《肇论》古本掠影-
段落宗旨
本段僧肇继续说明“物不迁”。僧肇认为,经论的文句有差异,有的说“迁”,有的说“不迁”,但是主旨是一致的。佛经的真谛是“不迁”,为了引导众生所以又说“迁”。僧肇在论证过程中提出的“各性住于一世”的观点受到了明代僧人镇澄的批评:“言性住者,即彼所谓昔物住昔,不来于今,今物住今,不往于昔,乃至新故老少成坏因果等物,各住自位,不相往来,皆若是也。然凡有所住,皆名有为,既堕有为,即属生灭,非不迁也。故涅槃云:住名有为。”
僧肇又从普通人的角度推理出“物不迁”。现在的事物如果可以回到过去,那么过去应该存在今天的事物;过去的事物如果来到现在,现在应该有过去的事物。显然,过去世界中没有现在的事物,现在世界中也没有过去的事物,所以“物不迁”明矣。
参考文献
1.[东晋]僧肇:《肇论》卷一,《大正藏》第45册,第151页中;
2.张春波:《肇论校释》,第28—31页。北京: 中华书局2010年。
图片
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